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_凉州词古诗教案

    正文概述    2025-04-14 00:42:46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解题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 板书: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六、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篇3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不度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板书:寒

    “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

    「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

    平明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gre作文考试多长时间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四年级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凉州词

    王之涣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

    区别字:

    琵「 」琴「 」葡「 」战「 」

    琶「 」瑟「 」萄「 」站「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习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

    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

    「2」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习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篇11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仁合范文街,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仁合范文街 »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_凉州词古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