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_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及思维导图

    正文概述    2024-08-08 13:28:07  

    一、什么是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二、(精选10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诚信的作文高中1000字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3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构成地位形式含义作用:

    (1)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份)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

    (4)私营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份)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

    (5)外资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份)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5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

    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⑵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

    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哲学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⑴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⑵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⑶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⑷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⑴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⑵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⑴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⑵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⑶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⑴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⑵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⑷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7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贷款、结算三种

    A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B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C结算业务

    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了;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债券:(稳健的投资)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8

    常用经济学道理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要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措施。

    14.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16.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7.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脚手架合同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

    19、工业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2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2、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则。

    23.财政收支及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24、税收的作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25.存款储蓄的作用。

    26.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27.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扩大内需。

    28、消费者的地位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0、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9

    1.国家:

    (1)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

    (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5)国家结构形式。

    (6)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原则。

    2.公民: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统一的原则。

    3.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康复科工作计划

    (5)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6)我国的政党制度。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民族和宗教:

    (1)民族原则。

    (2)民族政策。

    (3)宗教政策。

    5.国际政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

    (4)国际组织的分类。

    (5)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结构。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7)建立国际新秩序。

    (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9)世界多极化趋势。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10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仁合范文街,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仁合范文街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_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