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用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学习过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 yōu yōu ,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篇2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篇3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升入小学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一定交到了不少好朋友,谁能和大家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和他成了好朋友?
有了好朋友,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没有呢?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没有朋友的感觉,谁知道?「孤单「认字:孤单。孤单什么意思?谁能用孤单说句话?
有一只小牛,就因为没有朋友,觉得很孤单,所以贴了一张“征友启事”「板书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10课,《征友启事》,看看这只孤单的小牛是怎样征友的。
二、讲授新课
1、启是会认字谁知道什么是“启事”,你都见过哪些启事?征也是会认字,跟老师读,「把征字贴到黑板上」“征友”是什么意思?“征友启事”呢?
2、那到底小牛这启事怎么写的,有没有交到朋友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下面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把会写字和会认字在书上标出来,把自然段标上序号
3、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小牛一共贴了几次启事?我们这节课就重点研究小牛的第一张启事。张是会写字,谁能想办法记住它?还会组别的词吗?
4、咱们知道小牛之所以贴这张启事是因为他很孤单,有一个词写出了小牛找朋友的迫切心情,谁知道?「一心」谁能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怎样才能读出小牛想找朋友的迫切心情?「一心重读」
5、这么迫切想找到朋友的小牛在启事里写了些什么呢,谁能读一读
6、启事贴出来了,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呢?「谁能读下一自然段?」有几个词最能表达小动物们的心情,看谁找得到。
7、争:会写字,谁能组词,争字说明小动物们怎么样?
8、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有说明什么?
9、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这句话怎样读?为什么会这样呢?
10、肯定是启事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来仔细研究研究这张启事谁发现问题了?a、朝夕相处:夕是会认字,「贴夕字」是晚上的意思,朝夕相处就是日夜在一起。你觉得这样好吗?b、几个一起,有一个会认字,看谁找得到。「贴耕字」你知道哪些动物会耕田吗?哪些动物不吃草?以上几点都做到,你觉得怎么样?看了这张启事,你觉得小牛能交到朋友吗?
11、怪不得小动物们兴致勃勃的来,垂头丧气的走了,看了小动物们的表现,小牛什么心情呢?闷闷不乐闷是会写字,谁能想办法记住他?心被关起来了,当然很闷了,闷闷不乐什么意思「心烦,不痛快」
12、真是一只可怜的小牛,费了半天劲儿,却没交到一个朋友,接下来他要怎么办呢,第二张启事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讲,下面我们从头看看学过的三个自然段,有一个会写字我们没有讲,看谁先找到,「贴离字」
谁能组词?
13、从头念念生字,换个地方还认得吗?认得很好,谁能把这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老师想,学完了生字,一定读得更好。
14、读的真不错,生字不光会认,还要会写,下面老师教你们写。老师带你们写争、离、单三个字,先看争字,先观察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看到了什么?离字什么地方容易错?单字笔顺。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特别认真,还学会了5个会写字和7个会认字,还学会了几个成语,「复习一遍」收获可真不小,至于小牛有没有交到朋友,且听下回分解。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6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识字和写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课件、字卡、词卡。
七、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 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 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 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 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缩着身子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这个词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哭”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中,学生会参与积极的情感,爱学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 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 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 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
e、 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在情境中,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4、同桌合作,读中感悟
a、 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引导同位可以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c、 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6、 合作练读,再次感知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节,师生齐读。
7、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们,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 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2)真是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抽读旁批的问题:小男孩已经向老太太认了错,老太太为什么还不原谅他呢?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3)对于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把你批下的问题说出来。交流问题,引入讨论:父亲为什么有钱不给、借了必还呢?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篇8
一、教材:苏教版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水在他们中不同的状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三、教学时间: 第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这阵子天一直下雨,你知道是下的什么雨吗?你观察过这些雨都落到哪儿去了?
2、雨点落到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有个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写了一首《雨点》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课题:雨点
3、出示“雨点”图,师述:看,小雨点多可爱呀!谁能把课题读好?指名读课题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听,小雨点落下来了。播放下雨的声音。
2、让我们来看一看雨点落下来的情景,配乐,老师范读课文。
3、诗歌写得多有趣啊,你们想读一读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多读几遍,遇到我们课后要学的生字词把它圈出来。
4、检查自学:
「1」、抽读词语:
a、指名拼读: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小卡片」
b、指名领读:「不带拼音」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2」、生字读好了,课文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课文,学生再评,再指名读。
「三」理解课文:
1、过渡:课文能读通了,怎样才能读好呢?我们再深入地学习,把课文的意思都弄懂了,就会读得更好。
2、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用“……”标出,在那里干什么?用“△△△”标出。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3、交流:
「1」、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
a、生答师出示图片: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图片随意摆放」
b、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里。
c、看看这几幅画可以怎么排列?
学生上来排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排?「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d、师小结:书上作者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为雨点落进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要流进小溪里,小溪里的水要流进江河里,最后所有的水都要流进海洋里。
e、谁能读出他们不同的气势来?指名读再齐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雨点落进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
a、生答师出示雨点各种姿态的图片与相应的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b、想一想,课文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习。
c、指名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d、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演出来?找个好朋友一起练一练。
e、指名上台表演朗诵课文。
f、配乐朗诵课文:叫几对好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在下面演。
「四」扩展训练:
1、快速看课文,这首诗歌共有4句话,每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能用这样的句试也说一举句诗吗?“雨点落进______。”
3、这阵子绵绵的春雨给世界万物带来了春的生机,老师让小朋友去找春天,相信小朋友都有许多收获。请你用“春雨落在「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再来说说。
4、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学着书上的写诗方法,写一首《春雨》的小诗。
「五」、板书:
雨点「图片」
↙ ↓ ↓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 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 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起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起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 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 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篇10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 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语文学习计划100字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无故旷工的罚款通告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部分背诵。体会奉献的快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有沉睡着的笋宝宝,当可爱的笋芽儿挣脱了大地的怀抱,看到这明亮、美丽的世界时,它高兴极了。桃花笑红了……同学们,你可知道当寂静山谷奏起动听的音乐的时候,那时泉水宝宝诞生了!(板书:泉水)一路上它又会看到什么呢?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⑴标:标出自然段。
⑵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⑶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⑷想:想象──联想。
3、检查生字情况:
⑴小老师领读。
⑵说偏旁猜字。
⑶编序号猜字。
⑷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⑸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⑹扩词。
三、师生交流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读新词(投影出示):
泉水、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打结、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4、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5、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配以简笔画形象描述。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结是多音字。
2、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制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鹃:左下是竖。
3、学生练笔。(播放古筝曲,教师环视指导)
4、展示交流。
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用结组词。
二、朗读感悟
1、精讲第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泉水来到哪里用横线划出,看见什么用曲线划出,泉水是怎么说的用波浪线划出。
⑵交流:
①用简笔画理解山腰。
②你从泉水的话里你知道什么?理解天然水塔。
③朗读指导。
④口语交际:假如我就是山里的姐姐,你是泉水,你怎么邀请我来打水?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⑤总结学习方法:划──读──演
2、划一划,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5自然段:
⑴合作学习。
⑵分组交流展示。
⑶朗读指导。
⑷分角色表演
3、学习第6、7段:
⑴好多同伴指什么?他们互相问候的他们指谁与谁?
⑵口语交际:他们是怎么问候的?怎么约定的?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⑶朗读指导。
⑷读了最后一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⑷想象说话: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出示句子: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_,他看见(听到)__________________,泉水泉水说: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运用积累摘抄
1、配乐诵读(指7名学生接读,学生边听边自发掌声表示奖励)。
2、分小组比赛读。
3、选择读,自己喜欢哪一段按顺序站起来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读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泉水对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用……能……能……能……说话)
四、课外拓展
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泉水和他的好多同伴在大海里相见,他们会说什么呢?想一想,找跟小伙伴说一说,也可以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水池姐姐来打水
平地看到了火红的杜鹃花泉水
流过果园果树喝水山谷
听到了画眉鸟唱歌
【作业布置】
想想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素材,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领略清泉那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从课题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其次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在精讲范段后,独立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再次抓住重点词的的品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悟,如:来吧,来吧!感叹号的读法,很多很多等,最让学生欢迎的是口语交际,通过交际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无私奉献的体会和感悟,使他们的心中不知不觉得涌起像清泉一样的爱心,感受阅读的乐趣。
篇1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 长廊 油漆 栽满 昆明湖 清爽 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 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3、正确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的光明与黑暗透过眼睛,我们可以感知世间的冷与暖今天,让我们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走进两个病人的世界
二、预习展台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默读课文,结合图片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文中的两位病人是怎样的人?请用以下句式评价他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我想评价 ,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2、文中有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把结尾改成“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公园”,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产生自私的想法,羡慕甚至嫉妒别人,怎么办?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写一条微博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位初二的男生看到班里的某位同学用iPhone手机,十分羡慕,也想拥有一个,就叫父母买一个给他可他们家生活比较贫困,父母没有答应他于是他就约了几个社会青年,在那位同学回家的路上进行勒索结果没有拿到手机的他们就开始围殴那位同学,幸好有居民发现报了警
五、教师寄语
别在羡慕别人的幸福的哀叹中忽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别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的痛苦中忘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要相信,只要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窗的外面,每天都可以是晴天!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像,续写一段情节,要求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300字以上。